《史记·十二本纪》读后感
前些日子我有幸去到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在这“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遗存着大量的历史印记。玄武湖畔的垂柳轻拂漫舞,秦淮河的流水淌漾不息,中山陵的宏伟磅礴。。。。。。它们沉睡在南京的怀抱中静看岁月留痕。
但有这么一个地方,真的只能算是“遗迹”了,只残留有几块基石,几方悠悠绿草,让你都不敢想象这里曾伫立着明朝开国时的宏伟宫殿。宫殿不再有,空有石残立,多少悲欢事,徒留人叹息。
到过明故宫的人不禁会为金陵古都感叹一句故朝旧事随流水,而我也在想,究竟一段王朝从建立到倾覆需要多少时间?或长或短,到底是天命还是人为?有人说从一段王朝的兴衰能看出帝王的管理之道,是否果真如此?
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千古兴亡事,几页故书中。读史能使人明智,作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帝王的言行政绩主要被收录在了本纪之中。阅读《史记·十二本纪》,似乎能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
本纪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的索引中有介绍“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又纪,理也,丝缕有纪。而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本纪虽然没有列传那么有趣味性,但它记载着帝王的行事关系到王朝的政局,对后世的政治也有很大的影响。
司马迁成功地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人物带到我们眼前,但《史记》这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绝不只是一本简简单单的人物介绍。司马迁忍受着身心的折磨倾尽毕生的心血完成的史记,他对《史记》的寓意和寄托,如果我们仅是读人和故事,是无法体会的。更重要的是读心,通过《史记》来读懂司马迁之心。自遥远的五千多年前的黄帝开始,到司马迁的当朝圣上汉武帝,再到清朝的末代皇帝傅仪,在这么多年的历史中,共有数百名帝王登上了至高权利的宝座,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他们或是流芳百世,或是遗臭万年,或是像普通百姓一样,被堙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但在那么多年中,帝王一直都是时代的中心,每一个帝王都是那一段时代的缩影,不论是贤圣还是庸君,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那段王朝产生或深或浅的影响。而一段王朝的倾覆,自然也不会是一天造就的,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或许是天灾,但更多的也许是人为,帝王们的举止早已为那一个灾难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如今的我们离史记所记载的那段历史越来越远,它从遥远的过去渡过了时间的洪流来到我们眼前,或许我们应该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一个人,那一段成败,毕竟时代是在进步,当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古代的而言也已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该在遵从史实的基础上去挖掘一些根本的品质,或是一些值得被当代弘扬的新的精神和文明。
我想我们做到了。这是一个没有专制的中国,对内,我们弘扬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为祖国的兴盛呕心沥血;对外,我们在四方有难之时毫不犹豫的伸出援手,我们向所有热爱和平的民族展现出亘古不变的友善的笑容。我们的脸上书写着善意,我知道,这是中国的表情,不带有一丝泠冽和凶狠。
我知道时代在变,古人之后有我们,我们之后有来者,来者之后还会有后人。
但我也知道,华夏民族最根本、最纯真的善意会在时间的洪流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