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歌与火之歌--《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作者:黄意 指导老师:黄辉 moongle 书香校园 2019-12-08 15:38:15

  追爱的少年维特求而不得,选择自杀,这便是《少年维特的烦恼》。

  这本书出版后,畅销世界。有人为维特的悲剧流下热泪,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维特式的自杀;也有人挞伐维特的激情,认为这种狂热将会导致道德沦丧。

  这种狂热,是好,是坏?

  若说好,这种激情便是在残酷世界中的自我追寻,是超脱俗世的精神献身;若说坏,这种狂热便是不顾客观规律的莽撞,是自寻死路。

  作为一位青春期的少年,我能体会维特起伏不定的内心。我向往也感受过维特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我没经历却理解维特厌世悲观的疯狂。我们都为心爱的事物着迷,恨不得身心都投入于此;我们都因胸腔里的情绪改变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我们带着年轻的稚气莽撞,向着自我的方向不顾一切的奔跑。若是在这个角度,我无法不为维特叹息。

  而同时,我也为维特的极端感到疯狂。在书中,维是一位感情充沛的人。在遇见绿蒂之前,他愉快地生活在内心世界高于外界的环境里,对残酷冰冷的现实稚嫩无比。也许,这份稚气就是他后来不管不顾的来源。看到他前期对绿蒂的爱犹如扑火的飞蛾,我内心一阵不安。果然,面对求爱而不得、官场虚伪陈腐的冰冷现实,他选择让内心的火焰燃烧自己。看着他一篇篇的日记、书信,我仿佛看到身着黄背心和蓝色燕尾服的他奋不顾身地扑向熊熊的红橙色的巨火。那份狂热,抑或说是勇敢,让我害怕,却又让我向往。

  但,我自认我比维特清醒。维特一心沉溺在内心的情绪,他用自己的眼睛扭曲整个世界,他看不到他死后朋友亲人的悲痛,看不到他留下的遗言会让绿蒂与阿尔贝特的婚姻陷入尴尬,看不到死亡后自己的遗体还要在法官朋友的照顾下才能入土(十八世纪末,根据启蒙运动的正统观点,自杀是卑鄙的)。从这个角度,维特是自私的,他放纵心灵的焰火,让它四处焚烧,留下残迹给人收拾。也许维特的行为在当时落魄腐烂的德国是一种冲破世俗的壮举,但放到今天进行类比,夸张一些,便是恐怖分子。即使我内心向往无拘无束地爱己所爱,但我知道世界并不会以我的意志转移,哪些只能向往,哪些能够追求,我心中有数,不会让自己走向那样的结局。

  今天,虽然我们推崇追寻自我,但维特式的自我并不是一个学习对象。自我是什么?山本耀司说:“你要终身跟那些很强的东西,很可怕的东西和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我们不断与这个世界碰撞,这种碰撞反馈给我们的大脑,大脑才会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也许有人会说碰撞中“自我”会被磨去棱角,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呢?只是自己或者别人没有所认为的硬气罢了。

  维特的自杀,是他自我的一种表现,是他的自我对他的世界的反馈。而我们与维特不同,人与人之间也不同,每个人的自我自然不同。而对维特悲剧、维特狂热的不同评价,这不也是一种每个人的自我对维特故事的一种反馈么?

  我们都是少年,少年心中澎湃的火焰都是那样炽烈耀眼,但同时我们又生活在客观冰冷的现实。只有内心的烈火与现实的凉水冲碰,我们才能铸成自我的那把宝剑,演绎出自己的冰与火之歌。
(自治区三等奖)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 学校地址:广西钦州市新华路北
  • 邮政编码:535099
  •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