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佳期未成殇
“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合上书本,王开岭的质问依旧在萦绕着我的思绪。我往窗外望去,印入眼帘的是这城市还算新鲜的空气,慢节奏的生活,和或匆忙或悠闲在街上穿梭的人们。
我生活在艳阳高照的南方,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姑娘。我一直很骄傲,我的故乡在南方,“南得不能再南的地方”。这里天空澄碧,纤云不染,远山含黛,和风送暖,这里是潮湿的,是炎热的,这里永远是夏天......这个十几线的滨海小城市,既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有淳朴古风的老街窄巷;既有五彩缤纷、活力四射的霓虹闪烁,也有一蒲扇一摇椅、鸟乐蝉鸣的恬静安然。它用独特的现代和传统相结合的方式孕育着这里的人们,远离了大城市的喧嚣,远离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主流,静静的按着它的节奏发展着,不慌不忙,悠闲自在。然而,放眼全中国甚至于全世界,我仍不禁想起王开岭先生书中的那句话:“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曾经澄净的世界,到哪去了?......
迈克尔·麦尔的书《再会,老北京》里有这样一段话:“胡同被拆是令人心痛的,它们被购物商场和高楼大厦所取代所取代,我们将来的子孙回望这段时期会责怪他们的先辈。中国可以建造青藏铁路、三峡大坝,甚至把人送上太空,但少了保护古建筑最伟大典范的意愿。”我想,这段话被任何一个中国人看到,都会觉得痛心和惭愧吧?想想这些年来,我们的城市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灯火辉煌,但随着现代化的元素一点一点的渗进我们的生活,传统的文化开始急剧消淡,中国传统的特色往往被新兴的文化所取代。我们该高兴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该叹息这古典之殇?
王开岭先生的《古典之殇》中有这样一段话,它的文风似乎透露出一股清风拂面的气息,但描绘的事却让人不禁胆寒唏嘘:“很久了,我们渐渐忘了世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讴歌自然神,他们是大地的信徒,他们拥有最古老和神秘的品质——‘清晨’的品质;其精神气质近乎儿童,目光清澈,性情浪漫,行为富有诗意......
他们被称为某土著或某部落。
因为小,因为弱,因为没有征服的念头,于是被征服了
甚至像山谷里的歌声一样,永远消逝了。”
这种人便是印第安人,始终用澄净的心,爱着大自然的全体成员和全部元素。他们的眼睛一见到我们的城市就疼痛,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城市会没有安静,我们听不到春天树叶和花朵绽开的声音,听不到昆虫震翅和蝉鸣的呱噪。印第安人说,你们的噪音羞辱我的双耳,这样的生活,算活着?印第安人说,我是印第安人,我不懂......
这样的印第安人,可能永远都不会懂为什么人们要建高楼大厦造机器污染自己生存的地方的空气,不会懂为什么要用劣质的材料涂害生灵,不会懂为什么要在食物里添加不健康的化学剂损害自己的健康......这一切,真真假假,我们也算是身为当事人,但又有谁能给出个让人信服的理由或原因呢?
曾经的我们,和他们多像啊。那些拥有着不屈的傲骨,坚守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经典,力倡和平、热爱世界的龙的传人,你们在哪里?
诚然,现在的社会许多人被金钱和权力等所迷惑,丢弃了古典的灵性和千古传承下的风骨。但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仍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梦想:一袭轻衣,一杯清茶,三两知己,淡然自处,张开双手去拥抱这个世界,尽管她有诸多不足。我们都渴望宁静,我相信我们也能重新创造宁静。我们都曾有一腔热忱去爱这个世界,我相信我们也能用满腔热血去建造更好的未来。
世界是在进步的,但世界也是需要“怀旧”的,我们要一边发展,一遍守护好传统的古典的文明。它们是我们的根,是珍贵的、需要被保护和传承的......这个道理,希望我们醒悟的不要太晚。
不要让古典,成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