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回梦

作者:高二(20)班 傅心妮 moongle 书香校园 2020-09-12 09:50:48

  许多人与余秋雨先生的相识是在《文化苦旅》,而我认识他时,已经是在他新编的《摩挲大地》之中了。就如此偶然间一个遇见,我就爱上了这位文学大家,因为他对历史独特全面的见解,也因为他对文化细致内涵的评判。

  在这充满着精神与文明的历史长河里,私藏着多少我们听过亦或未听过的故事,有喜有悲,亦欢亦怒。而它的故事,是我心中最悲痛愤懑的遗憾。那就是莫高窟里住着王道士的道士塔。莫高窟文明的丢失的原因定不是唯一的,中国朝廷的腐败懦弱在其中,蒋孝琬这般人的利己卖国在其中,外国学者的无耻掠夺亦在其中。而在这无数的“其中”里,最为直接也最为不该的,是王圆箓的贪财与无知。他永远也不知道他卖去的究竟是何等珍贵的经卷,他永远也不知道他换走的是何等宝贝的绘画,他永远也不知道他粉刷的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敦煌壁画,他永远也不知道他砸碎的是多么使人感叹的璧人雕像,他永远都无法用他那愚笨世俗的大脑想明白我们失去的不止是文物,更是中华莫高窟精神文明的浓缩。正如文中所说:“斯坦福看到的,是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莫高窟是中华文明的一大伤口,它被人从外捅了一刀,从内捅了一刀,形成了一个鲜血淋漓的大洞,流失着如同鲜血般宝贵的属于中华的文明。

  我们都应明白的,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如同这样令人心痛悔恨的流失远不止这一个莫高窟。我们都曾无数次与余秋雨一样做过这样的假想,梦回最靠近文明的那一天,用我们的力量保留住这些属于我们的东西。而这也只能是一场梦,拦住了一个王圆箓,还有无数个“王圆箓”。我们不能只为过去的错误而苦恼落泪,这也怨,那也怨,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样是无用的。我们该做的,应是用纱布及时盖上伤口,并想出使它痊愈的绝妙方法。或是制止,或是弥补,或是守护。比如从世界各地拿回我们丢失的十二生肖像首,比如制止人们在文物遗址里留下丑陋的“到此一游,”,又比如《贵池傩》里提到的“傩文明”那般,当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产生了猛烈冲突,我们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有些东西我们失去了,就该寻回;有些东西我们残缺了,就该弥补;而还有些我们还握在手中的,我们又该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去继承、去保留,都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在为所失去的叹息之后要回过头沉思的问题。

  文化是存在于世间每一个角落的,无论是绿洲还是荒漠,也无论是戈壁还是江河,都或隐约或明显地透露着文化的气息,等待我们的细嗅。而在我心中最为清澈明亮的,是敦煌的那座鸣沙山,是敦煌的那股月牙泉。我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步伐,爬上那高而松软的沙山,抬着略显沉重的双脚,缓慢行走在狂风黄沙之中,也终明白了“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我放眼望去他看着的方向,那脉静池里潺潺流水声又洗净了沙壁的喧嚣,给予了我心灵深处的那一汪平静。满天飞沙,吹的是不言弃的精神;滔滔清流,淌的是不浮嚣的态度。这便又是另一种文明,来自于自然的文明。

  你记得吗,王维在阳关寒雪中的孤寂;你记得吗,东坡在黄州赤壁的沉思。有些文化并未蕴含在气壮山河中,而是折射在渺小个体里。这样的文化,更是需要用心去探索。也许你知道朱耷,但你不明白笔墨挥洒中的悲伤与辽阔:也许你知道康熙,但你不知道融合文化后的理解与执着。许许多多的文明在他们的身体里的血液中流动着,是骨气,是追求,是洒脱。而这些,余秋雨用他的双眼与内心看了个透,而我们却没有。

  我们应该明白呀,有多少文化藏在我们身边,有多少文化需要我们守候。余秋雨先生说,“我用双手摩挲大地”,实际上何不是用真心去摩挲大地呢。多想和他并肩行走,带着敬畏的心走遍中华大地,满怀责任,用心感受,细细听一场文化的回梦。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 学校地址:广西钦州市新华路北
  • 邮政编码:535099
  •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