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作者:高一(14)班 黄海燕 指导老师:关业华 moongle 书香校园 2021-09-16 15:05:17

  前段时间,“新冠”席卷全球,在情势危急之下,中国最先控制住了它,再一次以“中国速度”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团结。其中一定少不了青年的助攻。近来,我阅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获益匪浅。

  书中,朱光潜先生以书信的方式,如朋友闲谈一般给予青年亲切自然之感。导读中“这十二封信以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一句令我感到惭愧,本应早些时候就读了的。但是,我想,现在为时不晚,我不想放过让自己进步的机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类的名言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耳熟能详了。曾经,我虽知道读书重要,但在懒惰的驱使下也总是敷衍了事,还总说没时间看。不过是安慰一下自己罢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谈读书》中有一句“你能否在课外阅读,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令我大梦初醒。面对新的高中生活,我意识到我的行囊中还缺些什么。我不能再放纵自己了,再如此懈怠,我如何能跟紧时代的步伐呢!语文成绩想要更上一层楼更少不了开拓的视野和充实的知识宝库。从现在开始也不会太晚,对吧?

  在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电视剧《觉醒年代》也火热播出。也许是我观看时不够认真,遗漏了一些片段,让我心中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答:陈独秀先生和李大钊先生多次领导青年举行爱国运动,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罢课的行为真的不会影响到学习吗?我大概是受了胡适之先生的影响。因为剧中胡适之先生并不完全支持陈独秀和李大钊两位先生的做法,认为青年参加示威游行耽误了读书。在《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一文中我找到了答案。救国,读书都不可偏废。并提及了蔡孑民先生说的话,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如此简单的道理,如此有意义的一句话。

  而《谈十字街头》一文也让我想起了剧中鲁迅先生写《狂人日记》的背景:被封建迷信笼罩下的中国,街上成群的乞丐,被配了冥婚的可怜少女以及那些眼睁睁的看着革命者牺牲还不忘用馒头沾取热血“治病”的麻木的人们。救国的希望何等渺茫。阅读了《谈十字街头》,我明白了,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敢于冲破陋俗,在浮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浮浅卑劣的人,有多么可怕。试想,如果没有陈独秀和李大钊两位先生这样的人出现,中国会沉睡到何时呢?正如文中所言“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身处二十一世纪,被誉为“祖国的未来”的我们,又怎能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让对我们寄予厚望的祖国失望。

  朱光潜先生说:“‘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生命征程上,有所取必有所舍。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时,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认定了一个目标,就专心致志的往那走,其余的一切置之度外,这才是成功的秘诀。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本就不能完美,只要我们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好,能服务于社会,能报效于祖国,也是我们的人身价值。生活本就是为着生活,我们所困扰的或许是为生活下了“应该”与“不应该”的命令。但其实生活自身就是方法和目的。顺其自然才是消除烦恼的归宿。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尽管努力就好,剩下的交给时间。

  读书是学习的灵魂,是最精华之所在。每一部名著的阅读都是心灵的洗礼。在我们的青春奋斗途中,每一本好书都将是我们孤独中的伙伴。我一直觉得,对一个读书人最美的称赞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精神财富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别人拿不走的珍贵的东西。朱光潜先生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给我的精神财富,一生受益。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 学校地址:广西钦州市新华路北
  • 邮政编码:535099
  •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