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人间好——读丰子恺散文集《不负人间好》有感
提起丰子恺,估计大家只知晓他的漫画,殊不知他的散文也别有一番意趣,我现在的心境估计同当年郁达夫先生初读其散文时不谋而合 :“人家只知晓他的漫画入神,却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
在丰先生众多散文集中,我偏爱《不负人间好》,不仅仅因为它是我对丰先生的散文的“第一印象”,还因为我在这一本书中,读出了能令我感慨万千的童年之趣、人生哲理与爱国之情。三种截然不同的感情被丰子恺先生的妙笔归为人事万端,他打开门去看人间,看悲喜,观起落,字里行间带有俗世之风,但先生仍然认为:浮生若梦,心中有慈悲,山河远阔,人间烟火,不辜负走这一趟。
时间在流逝,人在长大,美好童真的童年在记忆中渐渐淡化却更加令人向往。丰先生的《忆儿时》一文足以在现在与童年中搭起一座桥梁,足以圆长大了的我们那回忆儿时的梦。在《忆儿时》中我看到了一个仁爱的、充满童真的幼年丰子恺,也想起了自己儿时的敦厚有情。丰先生透过儿时三件不能忘却的事:养蚕、中秋赏月和钓鱼道出童年之趣,在结尾以“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的又只有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教育后人:以一颗孩童般天真慈悲的心,真诚地对待世间万物,不必因生活中的琐事自寻烦恼。或许,这是上苍让人类拥有童年的原因之一吧。
丰先生诸多散文中,最令我感同身受的便是《实行的悲哀》,由日常的生活琐事点出人生之理,这也许是丰氏散文使我折服的最大原因吧。“凡做过学生的人,谁都能首肯,星期六比星期日更快乐”,文中由孩子们收假前猛然发现作业还没动手,而感到放假还不如未放假快乐,综上两点得出在人的心理上“预想往往比实行快乐”。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不管是学生的周末、毕业,还是长大后的恋爱结婚等,都是如此,往往得不到的时候最念念不忘,得到之后反而觉得不过如此。结尾一句“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其中而在其外”由生活上升至哲学,妙哉,妙哉!
火苗虽小,但星火足以燎原,新中国的成立是如此,养活一株水仙花亦是如此。《生机》一文讲述了丰子恺儿时养水仙花的经历,这一球小小的水仙经历旱灾、水灾、冻灾三次大难不死,即使水仙叶已经软得一条条弯下来了,有些都“乌”了,但花蕊仍笔挺地立着,生机还未完全丧尽,还有希望,最后也顽强地活了下来。人事万端,只要生机不灭,即使屡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各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国家、民族的事也如此。从丰先生养水仙,我隐约看到了当年红军万里长征、星火燎原那不屈不挠、越战越勇的气概,只要你我不忘国,坚持做好当下的事情,这难道不也是爱国吗?
苦难与美好、快乐与悲伤、庸俗与高雅,但是活着的常态。努力对自己、对人世、对国家好一些,活在这珍贵人间。
(此文获2019年广西“书香阅读”征文比赛一等奖)